借阅:0 收藏:0

9wu zhi ji ben wen ti :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 /冯治库著

ISBN/ISSN:978-7-01-012624-1

中图分类号:B1-03

其他题名:中西哲学对无的辨析 9zhong xi zhe xue dui wu de bian xi

出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12

简介:本书通过对中西哲人思想的梳理,指出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中外哲人所洞见的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并揭示了三种“无”的作用等。

责任者:冯治库 9feng zhi ku 4著

载体形态:204页 ;22cm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冯治库所著的《无之基本问题--中西哲学对无的 辨析》通过对中西哲人思想的梳理,指出老 子、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中外哲人 所洞见的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 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 并揭示了三种“无”的作用:纯无的作用在于 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无 的作用在于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不性无的 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理清了与三种“无”相关的 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问题,分析了常人对无的 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 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无之基本问题--中西哲学对 无的辨析》试图让中西哲学在 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对文 化发展的影响,从而由传统启迪新思。

    豆瓣作者简介:

    冯治库,甘肃靖远县人,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理事长,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多年来潜心于哲学研究,致力于中西哲学的比较与会通,著有《中国人的哲学——对<庄子>重要篇章的再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并发表《<庄子>中的形而上学思想》、《论孔子的不知之知》等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序言
    导言
    一、重提“无”的必要性
    二、讨论“无”的悖谬性、开端性
    三、讨论“无”的重要性及虚假和错误的无法发现
    四、中西哲学对“无”获得的认识和把握
    章 老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节 老子洞见到的两种“无”
    一、命名的、的“无”
    二、否定性的“无”
    第二节 “无”之为、“无”之用
    一、命名的、的“无”之用
    二、否定性的“无”与不性的“无”之用
    第二章 庄子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节 庄子对的“无”的认识和把握
    一、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与的“无”
    二、的“无”之用
    第二节 庄子对否定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
    一、言说的“无”的荒谬性与否定性的“无”
    二、否定性的“无”之用
    第三节 庄子对不性的“无”的认识和把握
    一、人类是怎样得到“是非”的
    二、对待“是非”的态度
    第四节 庄子的“辩”、“无辩”与“不辩”
    一、庄子对辩论的肯定
    二、“辩”、“无辩”与“不辩”
    第五节 老子、庄子和孔子的“不知”精神
    一、老子、庄子的“不知”精神
    二、孔子的“不知”精神
    第三章 巴门尼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第四章 柏拉图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节 柏拉图对的“无”的认识
    一、虚假和“非存在”存在
    二、言说“非存在”的悖谬性
    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否定性的“无”的认识
    一、“相似”与否定性的“无”的建立
    二、否定性的“无”的存在性
    第三节 语言的困境
    一、语言在表达“二”和“一”时的困境
    二、语言表达实在时的不确定性
    三、语言和思想中的虚假性
    第四节 关于虚假的观点何以可能的讨论
    一、三种方法均无法找到的虚假的观点
    二、虚假的观点(错误)何以产生的进一步追索
    第五章 康德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节 康德论“无”
    一、四种“无”
    二、非存在、否定与限制
    第二节 康德论虚假与错误
    一、达到真理的荒谬性
    二、错误存在于判断之中
    三、关于避免错误的探讨
    第六章 黑格尔对“无”的认识和把握
    节 黑格尔对的“无”和否定性的“无”的认识
    一、“纯有”和“纯无”
    二、关于有与无同一的进一步说明
    三、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
    四、规定性的否定的无
    第二节 黑格尔关于“无”的作用的把握
    一、否定性与事物的运动
    二、精神的异化、回归与事物的运动
    三、区别、同一、形成与否定性的无的作用
    第三节 黑格尔对于虚假的认识
    一、真实与虚假
    二、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的虚妄性
    三、概念的认识的虚妄性
    第七章 “纯无”的实体化与中国哲学的闭合
    节 “纯无”与“虚无”
    一、《淮南子》论“无”
    二、《老子指归》论“无”
    第二节 王弼论“无”
    一、“纯无”的实体化
    二、一多之辨
    三、圣人体无
    第三节 无极太极之辩与“无”和“有”
    一、辩论的起源
    二、陆九渊的实在主义路向
    三、朱熹论无极太极
    结论
    一、三种“无”
    二、三种“无”的作用
    三、三种虚假与错误的无法发现
    四、关于“三”的洞见
    五、关于对“无”和虚假与错误的不正确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分馆名 馆藏部门 物理位置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 馆员代借
    A 北哲学图书阅览室(三楼东) 北东三楼 1139975 B1-03/F278 1139975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A 马列毛哲阅览室(长安) 南区馆C座4层西 1139976 B1-03/F278 1139976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A 综合典藏书库(长安) 1139974 B1-03/F278 1139974 在架库本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132974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