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1 收藏:0

/瞿晓琳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ISBN/ISSN:978-7-01-010532-1

价格:CNY43.00

出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12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1985

载体形态:285页 ;24cm 50册(53本) ;20cm

丛编:青年学术丛书

简介:改善民生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和人民观。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不仅是对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第二章主要说明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根本路径。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在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指导下,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改善民生的具体方针政策。第六章主要论述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思想。第八章从现实的角度对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概括其特点与评价其历史地位进行的。

中图分类号:A849.166 A1

责任者:瞿晓琳 编 张传平 译 马克思 ((Marx, Karl),) (1818-1883) 著 恩格斯 ((Engels, Friedrich),) (1820-1895) 著

统一刊号:1001.897(28) 1001.734(29) 1001.734(30) 1001.741(31) 1001.921(32) 1001.910(33) 1001.834(34) 1001.837(35) 1001.923(36) 1001.839(37) 1001.870(38) 1001.933(39) 1001.1203(40) 1001.1207(41) 1001.1181(42) 1001.1218(43) 1001.1201(44) 1001.1221(45) 1001.1170(46.1) 1001.1196(46.2) 1001.1183(47) 1001.1233(48) 1001.1209(49) 1001.1234(50) 1001.1220 1001.1220 1001.572 1001.561 1001.645 1001.1220 1001.1220 1001.1220 1001.1220 1001.1220 1001.1220 1001.1182 1001.1220 1001.1197 1001.1207 1001.1184 1001.1207 1001.1210 1001.1235

科图分类号:01.1

会议名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大量材料为基础,从纵的方向勾画出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横的方向对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础理论、基本要求、根本路径、方针政策等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介绍了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还从更为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时期邓小平关于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和方法论原则;在介绍其发展脉络和阐述其内容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对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豆瓣作者简介:

    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民生的思想  (二)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扬弃  (三)历史镜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实践的成功与失误  (四)现实要求:改善中国民生的迫切需要  (五)他国之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类型国家在改善民生上的经验教训 二、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改善民生的初步思考  (二)“小康”概念和建设“小康社会”民生目标的提出   (三)改善民生思想的形成  (四)改善民生思想的继续发展第二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础理论 一、认识基础:“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一)邓小平关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论述 (二)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改善民生 二、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概括 (二)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改善民生 三、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二)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改善民生第三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一、“为人民造福”:改善民生的出发点 (一)“为人民造福”的内涵 (二)为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不断克服损害人民福利的各种错误 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民生的 直接目标 (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 目的 (二)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 三、“三个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判断标准 (一)“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二)“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民生改善成效的重要标准第四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根本路径 一、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 (一)改善民生,必须发展生产力 (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二、根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改善民生的 根本路线第五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第六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第七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的方法论原则——统筹兼顾第八章 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的特点与历史地位结语: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后记

    分馆名 馆藏部门 物理位置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 馆员代借
    A 北马列与社科总论阅览室(二层东) 北东二楼 1080515 A849.166/Q397 1080515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A 马列毛哲阅览室(长安) 南区馆C座4层西 1080516 A849.166/Q397 1080516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A 综合典藏书库(长安) 1080514 A849.166/Q397 1080514 在架库本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586630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