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5人
收藏:0人
豆瓣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几所大学旅迁昆明后,“魁阁”这座曾被人们用来供奉魁星的古楼,便成为费孝通引领下的一小批学者的工作场所。在“魁阁”,一小批优秀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在一个艰苦的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中创造出了杰出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后来作为人文区位学(社区)研究的典范,得到国内外同仁的广泛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 “魁阁”也许又标志着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某一个可以被称为“时代”的东西。
在“魁阁时代”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以后,这本混合了各种记忆的书籍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以往成就进行了继承与反思,对前辈学人在艰苦年代中表现出的学术热情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给予了纪念。
豆瓣作者简介:
王铭铭,生于1962年,福建泉州人,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史、乡土中国研究、城市文化史也进行了有影响的探讨。著述除了社会人类学理论述评之外,还有《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权威》(2002,英文,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走进乡土上》(2004)、《溪村家族》等专题性学术论著及随笔。
目录:
上篇 记忆
忆魁阁 费孝通
从禄村到魁阁——1938-1946年间的费孝通 大卫·阿古什
我在“魁阁”的日子 许烺光
魁 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 谢 泳
“魁阁”的学术财富 潘乃谷
魁阁的过客 王铭铭
从“魁阁”到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马 戎
研究部之灵 杨圣敏
下篇 重访
重访云南三村 费孝通
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王铭铭
人看我看我们——读费孝通的Earthbound China和《云南三村》 于长江
从“小村”回望“三村”——一个“连锁故事”的整体写法 朱晓阳
禄村农田的经济与象征 张宏明
大理喜洲的地方与超地方仪式 梁永佳
芒市傣族的“摆”与交换 褚建芳
编后记 潘乃谷
| 分馆名 | 馆藏部门 | 物理位置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状态 | 馆员代借 |
| A | 北区典藏阅览室(西二、三层) | 0817062 | C91-092/P156 | 0817062 | 在库阅览 | ||
| A | 北马列与社科总论阅览室(二层东) | 北东二楼 | 0817066 | C91-092/P156 | 0817066 | 在架可借 | 馆员代借 |
| A | 北马列与社科总论阅览室(二层东) | 北东二楼 | 0817065 | C91-092/P156 | 0817065 | 在架可借 | 馆员代借 |
| A | 综合图书阅览室(长安) | 南区馆B座6层 | 0817067 | C91-092/P156 | 0817067 | 在架可借 | 馆员代借 |
| A | 综合图书阅览室(长安) | 南区馆B座6层 | 0817064 | C91-092/P156 | 0817064 | 在架可借 | 馆员代借 |
| A | 综合图书阅览室(长安) | 南区馆B座6层 | 0817063 | C91-092/P156 | 0817063 | 在架可借 | 馆员代借 |
|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 类型 | 说明 | URL |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582153位用户访问本系统